以「人」为本的智慧制造:人的不可替代性(1/4)

以「人」为本的智慧制造:人的不可替代性(1/4)

1 December 2022

By Zuria Chu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除了超市的自助收银机、自动驾驶汽车、工厂的自动化产线、智能医疗等,在疫情的刺激下,机器人的「零接触」和「人力替代」特色,更是体现了各行业对机器人自动化作业的迫切需求。回顾 2021,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高达 36.6 万台,同比增长 67.9%;营收超过 8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三成。

麦肯锡 (McKinsey & Company) 的报告也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2030 年大概会有 8 亿人被机器取代。

所以,这是否意味着,机器人的时代已到来,产线将 100% 自动化呢?

数位转型误区:智慧制造等于无人化生产吗?

目前,智慧制造为企业发展战略趋势,但却过度聚焦在数位化、机器人、自动化产线等技术上,甚至提出了「机器换人」、「无人工厂」等想法。这不仅与智能制造的初衷背道而驰,且忽略了概念中「人」的主体,容易使得智能制造陷入表面化。

美国西北大学 Jonathan R. Copulsky 教授在《技术谬论:人是数字化转型的真正关键》一书中写道:「许多企业的领导人错误地认为,数位化技术才是产业出现巨变的原因,于是他们坚信,在企业内推行数位转型是最佳解决方案。实际上,文化、组织、战略、领导力和人才等因素远比技术更为重要。如果企业的组织形态过时了,尖端技术的推行几乎不可能带领他们达成所愿。」

数位化劳动力

AI 机器视觉给产线带来的高效率是毋庸置疑的。但归根究底来说,它也是通过人类研发出来的,也需要按照人设定的流程或者动作来执行,许多操作更是需要经过我们的思维。没有统一标准前,一切「智能」都是纸上谈兵。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郑文才说过:「在传统劳动力与数位化的结合下,企业可以建立 ”智能员工队伍”,通过科技赋能,让传统劳动力从繁琐和消耗精力的流程性工作中解放,专注创新以及更具价值的决策性工作。」

什么是数位化劳动力?

其主要依赖转型技术,来完成企业产的线优化,通过传统劳动力与数位化劳动力相结合,运用科技赋能传统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优化作业员工作效率。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數位轉型的階段。在企業的數位轉型過程中,「人」依然是核心價值。(資料出處)

我们需要「人性化」的智慧制造

智慧制造和达成精实生产是一项长期的计划,核心主体不是机器而是「人」,而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并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帮助人,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的人机协作关系。

AI 机器视觉 人性化辅助产线效能

PowerArena HOP (Human Operation Platform) 作为工厂产线上的「AI 导航」,透过 AI 机器视觉技术,捕捉每个工站作业员的动作,提供数据以协助工厂改善、提升产能及效率,从而达到生产讯息清晰、直观,并将低效率的根源痛点可视化,最大程度地优化产线和进行数字化转型。未来,PowerArena 将针对电子制造、半导体、汽车等行业深度探讨合作性,坚定不移地以「前沿技术 + AI 解决方案」协助更多产业,不断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Read More:
制造业转型导入亮点: 首屈前置时间完整捕捉
数据主权: 智能产线 五大面向落地实现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25tfQ7fb821hqP8-FygKBw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