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建设

工业互联网

通讯员陈建军李嫣然全媒体记者杨洋

近日,我市出台《襄阳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行动方案(2021—2023年)》,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其中,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将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全面链接,推动形成全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那么,我市为何要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目前具有哪些潜力与基础?未来将如何建设?

建设工业互联网“神经中枢”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催生的一种新应用模式,不仅有助于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还有助于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其中,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被誉为“数字世界的身份证”,是支撑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数据共享共用的网络中枢系统,可对人、机、物、料等进行标准化的标记、定位。可以说,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神经枢纽”。

2018年,市政府与中国信通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建设。经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襄阳于2020年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如今,在装备、食品、化工等领域,我市已有16家企业上线,互联网节点标识解析数量达3838万条。

目前,我市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重点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合作,形成了德纳车桥、东普雷、正大食品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融合应用项目;发挥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优势,联合东风、华为和各电信运营商在襄阳建设智行隆中项目,围绕智慧汽车谷、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交通云,着力打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区、智慧交通标杆城市,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

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为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工业互联网迫切需要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

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可突破现有工业无线技术在可靠性、连接密度、传输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有效满足大规模数据采集和感知、精准操控、远程控制等工业生产需要,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能力,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业态,成为工业互联网纵深发展的强大动能。

2020年5月,我市抢抓5G商用投资机遇,在全省率先出台《襄阳市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不断在交通枢纽、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流量密集区域和经开区、高新区等产业密集区域强化5G基站建设布局。

截至2020年,我市已建成5G基站2700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已具备5G改造企业内外网络的能力。

此外,襄阳拥有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近10个,移动、华为、电信等绿色化、集约化、跨地区经营的数据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机柜总量突破5000个,互联网带宽突破5000G,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中心算力、资源承载力居全省前列,全市NB-IOT(窄带物联网)覆盖率居全省第一。

5G网络的建设,加速了我市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拓展了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

当前,我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

8月3日,全市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三行动一创新”(实施网络设施强基行动、深度融合应用行动、产业支撑提升行动,强化核心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

目前,相关部门正围绕襄阳工业互联网难点痛点问题,深入企业广泛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全市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情况。同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套领导体系、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工作方案、一个支持政策”的工作模式,着力解决影响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构建集软件开发、硬件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按照计划,2021年我市将出台襄阳市5G+工业互联网三年运行计划;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力争工业互联网节点标识解析量达到1亿条,筑牢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持续实施“千企登云”行动,全市上云企业累计达到3000家;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为市内115家制造企业提供免费诊断评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