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是否正在接管工廠?工人將會在廠房裡顯得無足輕重嗎?這在不久的將來並不會成真,也可能永遠不會實現。如伊隆·馬斯克所證實的:「人類是被低估了。」他在推特上寫道:「特斯拉過度的自動化是一場錯誤。」
現今,市面上的機器比人類來得快速、精準和強大。然而,自動化的軟肋在於,沒有任何的機器擁有人類般的靈活性。要了解一份工作能否自動化,我們必須認清在技術上的可行性,因為機器無法去應對物質世界的混亂狀態。
100%的自動化?會成現實還是遙不可及的夢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在受控環境下,可預測的體力活動如包裝產品、維護設備或是填料,只佔工廠工人作業時長的1/3。這意味著只有約59%的製造活動具備自動化的技術可行性,遠遠不及於100%自動化的春秋大夢。
實際上,這個數字可能要更小得多。我們必須考量安裝機器與相關軟體的財務成本。此外,供需因素也會對於成本與盈利能力造成影響。以亞馬遜來說,因為業務性質的緣故,他在自動化中苦苦掙扎。假期前的旺季使需求急遽增加,但供給又受到了新冠疫情的衝擊。這兩股力量迎面而來,亞馬遜優先選擇了聘請更多員工,而非採取自動化。畢竟增聘人手相對於花費上百萬美元添購機器來得划算許多,機器在淡季時得經歷停機,旺季時又無法加快速度,缺乏彈性空間。
這也是為何高級主管們喜歡採用隨插即用的模型來驅動工廠的自動化。該模型使用小型、可重複使用、模組化和可協作的機器, 這在增加機器使用時,降低了安裝成本,並且能夠由工人在旁靈活操作。
機器人與軟體的發展將持續加速步調,這讓一些低技術可行性的工作在未來也有自動化的可能。在這領域的嶄新發現,有助於人力與機器間更為安全和強大的協作行為。